政府信息公開

2022年天水市麥積區政府工作報告

發布日期: 2022-01-20 10:22
信息來源: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瀏覽次數:

政府工作報告

——2021年11月28日在天水市麥積區第九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

麥積區代區長   趙虎生


03èμμè???????????????o??·¥?????¥??????

一、過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顧

五年來,麥積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緊緊圍繞“三新一高”總要求和“穩中求進、爭先進位”總基調,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全區經濟社會呈現出平穩發展的良好態勢。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68.8億元,年均增長5.4%。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9.2億元,年均增長3.5%。固定資產投資95.8億元,年均增長12.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3億元,年均增長7.3%。一般公共預算收入6.68億元,年均增長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505.2元,年均增長7.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093.2元,年均增長8.7%。

一是堅持補短板促增收,脫貧攻堅全面勝利。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盡銳出戰、全力攻堅,3.14萬戶13.15萬人全部脫貧,2019年底實現整區脫貧摘帽。累計投入財政扶貧資金36.79億元。379個行政村實現安全飲水、通村道路硬化全覆蓋,建成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38個,農村危房全面消除。建成扶貧產業園21個,創辦扶貧車間62個。

二是堅持擴投資穩增長,發展后勁持續增強。全力以赴做好國家和省、市列重點項目協調保障,寶蘭高鐵、麥甘公路、麥積山大道、廿鋪大橋等建成通車,天水火車站站房改擴建、藉河生態環境治理二期、成紀新城地下凈水廠等建成使用,鄉村振興南北兩山基礎設施、曲溪城鄉供水等項目加快建設,天隴鐵路、S03天水北繞城等項目有序推進。

三是堅持調結構促升級,特色產業發展壯大。果品、蔬菜、中藥材種植面積分別達到66萬畝、8.19萬畝、1.4萬畝,畜禽飼養量達到314.5萬頭(只)。全力支持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東柯河工業園等園區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商埠路埠北路地下商業街等建成運營,成功創建全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區。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工作加快推進,成功入選全國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連續四年入選“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四是堅持重建設強管理,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麥積新城全面崛起,成紀新城初具規模,穎川、東柯、三陽等新城加快建設。馬跑泉公園提升改造完工,東柯大道等建成通車,華瑞供熱提升改造等全面完成,引洮供水工程實現麥積城區供水,建成安置區和保障房項目34個、精品商住小區24個。完成農村通暢工程425公里,成功創建全省“四好農村路”示范縣區。

五是堅持治污染嚴監管,底線任務全面完成。堅決打贏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到96%。全面落實“林長制”和“河湖長制”,完成生態造林8.9萬畝,東部水源地、東排洪渠、羅家溝等河渠溝道綜合治理全面完成。嚴格執行“六個嚴禁”“八個不準”要求,嚴厲打擊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兩違”“大棚房”、違建別墅等各類違法行為,依法拆除各類違法建筑82.23萬平方米。

六是堅持辦實事強保障,群眾福祉明顯增進。城鄉居民醫保、低保和農村五保等補助標準逐年提高,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全覆蓋。新增義務教育學位1.95萬個,縣域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順利通過國家驗收。街亭衛生院異地遷建等項目建成,醫療機構床位數達到3423張。為27.45萬人(次)城鄉適齡婦女購買“兩癌”保險。全國綜合養老示范基地一期建成運營,成功舉辦龍舟賽、山地自行車賽等全國大型精品體育賽事?!捌桨阐湻e”建設穩步推進。實現創建全省雙擁模范城“六連冠”。

八是堅持轉作風提效能,政府建設不斷加強。認真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精神,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政府治理體系、治理能力不斷提升。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經濟、社會、文化等領域改革穩步推進,行政事業單位改革、鄉鎮街道綜合改革全面完成。國防動員、氣象服務、民族宗教、精神文明、公共節能、統計、檔案、殘疾人、老年人及關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發展和進步。

二、2021年工作總結

面對經濟下行、暴洪災害、新冠疫情三重疊加的嚴峻考驗,全區上下克難攻堅、銳意進取,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區經濟發展態勢穩中向好。前三季度,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36億元,同比增長9.3%;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7.2億元,同比增長5%;固定資產投資67.7億元,同比增長8.4%;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5.2億元,同比增長17.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27億元,同比增長4.99%;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55.8元,同比增長7.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978.9元,同比增長11.6%。

一是鄉村振興穩步推進。健全完善防返貧動態監測機制,全面落實1967戶7556人邊緣易致貧戶、1000戶4135人脫貧不穩定戶幫扶措施。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5.3億元,建成農村供水鞏固提升工程10處,硬化通自然村、小巷道及產業路552公里。麥積花椒產業園等加快建設,安裝防雹棚等防災設施1675畝,修復災毀農田3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1.3萬畝、果蔬保鮮庫45座,新改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4個。麥積區被列為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區、全省農村公路“十縣百路”示范縣區,被評為中國蘋果產業五十強縣(區)。

二是項目建設成效顯著。國家和省、市列重大項目協調保障有力有序,麥積山景區旅游公路、天平高速建成通車,麥積山大景區游客服務中心即將建成,東旭集團天水新材料產業園二期啟動建設,甘肅(天水)國際陸港、有軌電車示范線(二期)等20個重大項目有序推進。279個區列重點項目加快實施,甘泉玉蘭小鎮棚戶區改造等項目全面完工,麥積山國際露營地、天水人文紀念園等項目加快建設,麥積黃龍抽水蓄能項目列入國家“十四五”規劃。

三是二三產業提速發展。長城果汁年產10萬噸高端果蔬汁灌裝生產線等項目建成投產,孟姑食品年產1萬噸發酵食品生產線等項目加快建設,恒順糧食深加工及中央廚房等項目有序推進。天水郵件處理中心等項目建成,建成消費幫扶專館(區、柜)246個,實現電商銷售額12億元。天水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公共服務平臺備案企業12家,實現跨境電商交易額3750萬元。崇福寺景區提升改造和甘泉鎮甘江等11個鄉村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加快推進。

四是城市建設加快推進。實施城鎮化重點項目53個。天水火車站站前廣場改造及地下人防工程等建成使用。成紀新城北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全面啟動,渭濱佳苑等11個棚戶區改造和17個片區73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進展順利。常態化開展文明城市創建“三包”志愿服務活動,渭濱市場、仿古街市場完成整治提升,北山路市場、馬跑泉市場綜合整治即將完成,修補城區主次干道、人行道11.8萬平方米,安裝護欄12.8公里,新改建城區公廁5座,建成停車場7處,新增停車位3071個。投資4600萬元完成310國道、主城區“智慧交管”系統建設。

五是環境質量明顯提升。東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100%。完成農村“三改一補”8000戶,建成鎮村污水處理站3座,提升改造城區垃圾中轉站4座。全面推行林長制,完成各類造林綠化2.1萬畝、城區公共綠化12.47萬平方米、庭院綠化12.65萬平方米。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和村莊清潔行動,改造戶廁1.2萬座,打造整村改廁示范村28個。扎實開展河湖“清四亂”行動,拆除河道違法建筑5處,平整河道7.5公里,長江流域禁捕工作取得實效。

六是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區政務大廳增設“一件事一次辦”綜合窗口,大力推行“最多跑一次”“不見面審批”和“不來即享”“容缺受理”,取消調整各類行政許可事項4項,314個事項實現“全程網辦”,企業注冊一天辦結率達到95%,新增各類市場主體4217戶,減免各項稅費5316萬元。積極搭建政銀企合作平臺,落實政策貸、特色產業貸42.7億元,財政貼息5445萬元,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

七是民生保障持續改善。堅持財政資金向民生領域傾斜,區財政投入民生支出資金26億元。省市區列28件民生實事全面落實,新增城鎮就業9252人,輸轉城鄉勞動力11.15萬人,創勞務收入28.2億元。伯陽初中、社棠中心學校維修等項目全面完工,天成幼兒園建成招生,馬跑泉中心衛生院異地遷建項目竣工驗收。天水大革命歷史紀念館、麥積民俗館、霍松林文學藝術館建成開館,3個城市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建成使用。城鄉居民醫保、低保、養老保險及優撫安置、特困供養、孤兒保障、殘疾人“兩項補貼”等政策全面落實,發放各類保障金10.06億元。

八是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深入推進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排查整治重點區域經營場所3706家(處),消除安全隱患2931處。全面開展“八五”普法,積極排查化解矛盾糾紛,省、市交辦重點信訪積案全部辦結。扎實推進“平安麥積”建設,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共破獲各類刑事案件354起,2起20年以上命案積案成功告破。積極應對“5·2”風雹、“10·3”暴洪災害,迅速開展生產自救,災后重建有序推進。

三、今后五年政府奮斗目標

今后五年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的關鍵時期,我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按照省、市黨委、政府和區委的總體部署,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和爭先進位工作要求,聚焦“一樞紐、一中心、四高地”總體發展定位,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項目建設為抓手,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統籌經濟和生態、城鎮和鄉村、發展和安全,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各項工作,加快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宜居宜業宜游宜養幸福美好新麥積,努力開創麥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局面。

主要預期發展目標是:經濟保持中高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兩個高于、三個不低于”,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6.5%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7%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年均增長6%左右,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7.5%和8.5%以上。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省市下達的目標以內。

一是堅持“三新一高”導向,推進縣域經濟提質增效。圍繞“工業主導型”“文旅賦能型”縣域經濟發展定位,全面落實“三個防止、三個絕不能”要求,堅持“三量并重”,突出“四個導向”,做好“四篇文章”,努力推動縣域經濟發展實現“質”的提高和“量”的突破。大力實施工業強區戰略,全面推行工業產業鏈“鏈長制”,推進機械制造、電工電器、醫藥食品、建筑建材、農產品精深加工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改造,努力推動老工業基地走出高質量發展新路子。堅持區域工業一體化發展,積極支持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三陽高新技術產業園建設,加快推進東柯河工業園、廿鋪工業園等園區現有企業提升改造、出城入園、達產達標。規劃建設伯陽、三陽工業集中區和中小企業孵化產業園,積極承接產業轉移,打造“園區經濟”升級版。堅持文化旅游首位產業發展定位,緊盯“羲皇故里、隴上江南、人文麥積”三大旅游品牌,加快推進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統籌推進麥積山大景區文化旅游產業聚集區建設,加快推進卦臺山景區深度開發,全力打造“一軸貫穿、兩核引領、五線并舉、四區聯動”的文化旅游業發展新格局。搶抓天水建設國家區域級物流節點城市和設立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機遇,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和跨境電商產業,實施好麥積新天地商業文化街區等項目,打造商埠路步行街、馬跑泉市政廣場、天水南站萬達廣場、穎東新城奧特萊斯小鎮等五大城市商圈,鞏固隴東南現代商貿物流中心地位,提升外向型經濟發展水平。

二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钡哪繕?。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精準落實幫扶措施,全面提高脫貧穩定性,堅決防止出現規模性致貧返貧。持續改善脫貧鎮村基礎設施條件,提升鎮村教育、衛生、文化公共服務水平,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推動扶貧車間向鄉村振興就業工廠轉型,促進脫貧人口穩定就業。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加大撂荒地整治,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防止非糧化。加快推進花牛蘋果產業園、麥積花椒產業園等特色農業產業園區建設,積極爭取申報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打造優勢農產品生產加工高地。深入實施“4+2”農業產業振興行動和現代絲路寒旱農業優勢特色產業三年倍增行動,改造提升老果園5萬畝以上,新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35個以上,安裝果園防雹棚等防災設施2萬畝,果品、蔬菜、中藥材種植面積分別穩定在66萬畝、8.6萬畝、1.4萬畝左右。搶抓被列入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區機遇,積極爭取項目資金,科學編制“多規合一”村莊規劃,完善鄉村基礎設施,提升小城鎮服務能力。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提升行動,鞏固全域無垃圾治理成果,持續抓好“三大革命”“六大行動”,健全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和人居環境設施管護機制。持續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積極開展文明創建行動,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提高村民自治、法治、德治水平。

三是堅持重大項目帶動,推進城鄉融合一體發展。搶抓被列為國家新型城鎮化試點縣區機遇,以“三區六城六線”為重點,全力加快城市更新、新城開發、舊城改造、景區提升和特色小鎮建設,聚力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加強交通基礎建設互聯互通,統籌推進公路、航空、鐵路、軌道交通高效銜接,加快智慧交通、綠色交通、平安交通建設,全力構建適度超前、功能完善、安全高效、四通八達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著力打造隴東南重要交通樞紐。實施渭河三號橋、峽口藉河大橋等項目,全力保障天水軍民合用機場遷建、靜天高速、天水至兩當高速、天隴鐵路及麥積山站、天水市鄉村振興南北兩山基礎設施及天水特大橋、大柳樹互通立交和S03天水北繞城、有軌電車三期、天水市羅家溝連接道路等項目實施。持續改善農村道路通行條件,完成所有通自然村道路硬化。加強農村客運班線公交化改造和農村公交站點建設,積極推進城市公交向鄉鎮延伸,實現所有具備條件的行政村通客運車。

加快推進城市開發建設。圍繞天水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隴東南100平方公里以上、人口規模達到100萬人以上中心城市發展目標,按照“東擴、西進、南建、北改”的城市發展思路,加快“六大新城”建設,力爭2026年全區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46平方公里。搶抓公園城市、海綿城市建設和天水機場搬遷、東部水源地釋放、天水經濟技術開發區擴容等機遇,加大政策爭取,謀劃項目布局,完善基礎設施,著力打造飛機場、東部水源地、社棠北片區三大城市發展主要承載區。加快三陽新城開發建設,完善新城功能,把三陽川打造成開放創新引領區、省域重點突破區、綠色生態樣板區、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美好生活示范區。實施好成紀新城、麥積新城熱源廠、羲皇大道地下綜合管廊、麥積新城路網、道北及社棠片區、麥社路等城市基礎設施工程,加快渭河城區段防洪及生態環境治理二期、翠山公園、北山公園改造提升、馬跑泉公園片區海綿化改造、橋南片區排污排水提升改造等重點項目建設,著力打造海綿城市和公園城市建設樣板區。

持續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大力實施城市更新五年行動,2025年底,全面完成主城區城市更新任務。統籌推進成紀新城、馬跑泉主鎮區、鐵路沿線、社棠下曲等13個片區城市更新和麥積山大景區核心區村莊搬遷,推進成紀新城北片區、下曲南片區及區府潤園、東柯雅苑、濱河樓、天弘園、親水灣、翠山新村、崖灣雅苑等重點項目建設,實施好天和府、秦都·翡翠宸光、恒順陽光城·翡麗灣、恒順中央商務區、秦都林語堂等片區開發項目,不斷提升城市品位和群眾居住質量。堅持“以產定城、產城融合、四化同步、一體發展”,積極推進恒大東柯溫泉小鎮、南河川田園綜合體、天慶聽泉小鎮等特色小鎮建設,實施好國家級甘泉民俗風情小鎮等項目,有序推進伯陽“衛星小鎮”、元龍及伯陽特色農業和物流小鎮建設,著力打造中心鎮輻射中心村的城鄉融合發展區。加強歷史古鎮村落保護開發,強化要素支撐,留住歷史記憶,推進麥積歷史名人館建設,認真做好新陽鎮胡大村、黨川鎮馬坪村中國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緊盯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目標,以“建設智慧城市、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形象”為抓手,全面推行“城管執法網格化、打非控違責任化、環衛作業市場化、城市創建文明化”機制,加強背街小巷、城鄉結合部等重點區域監管,健全完善門前“五包”、垃圾收集清運、分類歸集處理等機制,加大占道經營等行為整治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持續推進“一難兩亂”專項整治,新增停車位1萬個以上。深入開展“兩違”專項整治,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建設行為,確保城鄉建設規范有序開展。

四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全面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堅持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著力建設山清水秀美麗新麥積。統籌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治理,深入實施大氣、水體、土壤污染防治計劃,加強重點區域、重點行業環保突出問題整治,全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推進渭河流域重點功能區生態修復,持續抓好長江流域禁捕工作。全面推行林長制,科學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統籌推進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和森林資源保護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實施好渭河流域、嘉陵江流域及城郊南北二山、三陽新城南北二山生態保護與修復等項目。實施“增綠添園”行動,加快國家園林城市和省級森林城市創建,新建城區小游園15個以上,新增城市綠地100萬平方米以上,創建國家及省級森林村莊8個,打造“碧水藍天、綠蔭環繞、三季有花、四季有景”的城市生態布局,城市綠地率達到48.8%以上。扎實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強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和綠色化改造,加大高效節能產品和新型技術推廣應用。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清潔能源、循環農業、中醫中藥、數據信息等十大生態產業,實施好麥積黃龍抽水蓄能等項目。嚴格落實能耗“雙控”目標,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健全完善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實現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

五是堅持改革創新引領,推進發展環境持續優化。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防范化解各類風險,持續擴大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激發和釋放發展活力。

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深入實施國企改革三年行動,加快國有企業戰略重組、優化配置,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發展“專精特”“小巨人”國有企業,促進國有企業發展壯大、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深化財稅體制改革,推進稅收征管制度改革,強化預算約束和績效管理,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加快投融資體制改革,著力破解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健全完善人才引進機制,實施人才激勵行動,抓好人才“引、育、留、用”,加強人才引進服務體系建設,為全區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持。持續深化農村集體產權、集體林權、宅基地制度改革,不斷提升農村發展動能。積極推進義務教育評價和教師“區管校聘”體制改革,加快高考綜合改革,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分級診療,轉變醫保支付方式,不斷提升醫療服務能力。持續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進城鄉低保審核確認權限下放鎮(街道)試點工作。

防范化解各類風險。健全完善應急管理體系,加強自然災害監測預警,強化應急物資儲備和救援能力建設,提升防災減災救災能力。扎實開展消防、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險化學品等安全專項整治行動,全面消除安全隱患,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加快“食安麥積”建設,落實“四個最嚴”要求,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完善政府舉債融資及風險預警機制,強化財政資金和政府性項目監管,穩妥化解政府性債務。嚴厲打擊金融詐騙、非法集資等行為,加強融資擔保機構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加大對外交流合作。加強與“一帶一路”、國際陸海貿易新通道、關中、成渝等地區和天津市西青區、中車集團以及發達城市的合作交流,主動融入關中平原城市群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全方位、深層次、寬領域開展合作,促進交流互動和協同發展。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揮優勢、突出特色,緊盯行業龍頭和優勢企業,開展精準招商、專題招商、產業鏈招商。依托伏羲文化旅游節、蘭洽會、敦煌文博會、重大體育賽事活動等平臺,持續加大宣傳推介力度,不斷提高麥積區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六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人本民生持續改善。

以促進共同富裕為目標,加大民生領域投入,統籌發展各項社會事業,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健全完善保障體系。多措并舉穩定和擴大就業,保障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依托省林學院、工學院及蘭州資環學院定點幫扶,持續加強勞務輸轉培訓,大力發展高端勞務經濟,發展提升“麥積山家政”“羲里電工”等勞務品牌,年均新增城鎮就業9000人以上,輸轉城鄉勞動力11萬人以上。扎實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擴面提質,城鄉養老保險參保率鞏固在95%以上。加強公共租賃住房、保障性租賃住房和人才公寓建設,有效解決新就業大學生、引進人才、外來務工人員和農業轉移人口、城市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認真落實優撫安置、救濟救災制度,持續做好婦女、兒童、殘疾人、特困供養人員等特殊人群關愛服務,健全覆蓋城鄉的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

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認真落實義務教育“雙減”政策,加快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實施好城區幼兒園改擴建、義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名校辦分校等項目,建成逸夫中學南站分校、西交康橋中學、市實驗小學穎川分校、市一幼穎川分園等學校,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圍繞打造“技能甘肅”,加快區職業中專發展建設。2026年末,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普通高中毛入學率分別達到98%、99.8%、97%以上。實施區文化藝術中心、婦女兒童活動中心和橋南、道北體育場館提升改造等項目,完成東柯杜甫文化主題公園、紅色文化旅游等項目建設。積極組織開展群眾性文化活動,籌辦好龍舟賽、釣魚賽、自行車賽等重大體育賽事活動。

加快建設健康麥積。健全重大疫情聯防聯控聯治體系,完善疫情監測預警、應急響應、緊急處置等制度,大力引進培養醫療衛生緊缺人才,常態化做好疫情防控和疫苗接種,著力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能力。加強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醫療資源布局,完成區中醫院遷建、天水祥麟燒傷??漆t院擴建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鄉鎮衛生院發熱門診建設,全力保障天水市傳染病醫院改擴建、市一院三陽新區分院、市中醫院成紀新城分院等項目建設。健全完善健康教育體系,普及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居民健康素養。

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全面開展“八五”普法,常態化開展“掃黑除惡”專項斗爭,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依法嚴厲打擊各類違法犯罪活動,不斷鞏固“平安麥積”建設成果。加快全國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創建,提升城鄉治理網格化、精細化、信息化管理水平。全面落實民族宗教政策,依法加強宗教事務管理。深入開展國防教育和雙擁創建,爭創全省雙擁模范城“七連冠”。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強化公共安全排查治理,健全完善矛盾糾紛調處機制,全力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確保社會大局和諧穩定。

四、2022年政府工作打算

2022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我們一定要緊緊圍繞區第九次黨代會和區九屆人民政府確定的發展思路、奮斗目標和工作重點,不忘初心再出發,砥礪奮進新征程,奮力推動全區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全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3.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和9.5%,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萬元生產總值綜合能耗和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在省、市目標以內。

一是突出鄉村振興,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持續加強脫貧不穩定戶、邊緣易致貧戶和突發嚴重困難戶動態監測,制定預防性幫扶措施,全面落實防貧保險,嚴防規模性返貧風險。完成麥積區《扶貧開發志》《全面小康志》編撰。持續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建成農村供水鞏固提升工程9處。實施好花牛、三岔國家水土保持項目,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9.37平方公里。培訓“兩后生”及致富帶頭人3300人,輸轉脫貧勞動力5.6萬人以上。實施好麥積花椒產業園、姜岐蜜蜂產業園等重點項目,新建高標準農田5000畝、蔬菜種植8.45萬畝、果蔬保鮮庫6座5000噸,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萬畝,新(改)建標準化規模養殖場14個。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新發展家庭農場10家、龍頭企業5家、家庭林場2家,創建各級示范社10家。扎實推進生態宜居鄉村建設,打造省級鄉村建設示范鎮1個、示范村2個、市級示范村4個、區級示范村15個。

二是突出項目帶動,夯實經濟發展基礎。統籌抓好天隴鐵路、靜天高速、有軌電車示范線二期、甘肅(天水)國際陸港等國家和省、市重大項目協調保障工作,加快推進曲溪城鄉供水、天水市鄉村振興南北兩山基礎設施等項目建設,啟動建設渭河三號橋、隴海線伯陽至元龍段改線等工程,全面完成成紀新城北片區城市更新項目征收安置。實施好馬跑泉主鎮區一期安置區、區府潤園等388個區列項目,完成投資126億元以上。全力做好中央預算內、專項債券及一般債券項目儲備申報,爭取更多項目納入國家和省、市計劃盤子,年內儲備項目240個以上,爭取項目280個以上,到位資金23億元以上。開展招商引資突破提升行動,招引落地一批投資規模大、產業關聯度高、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好項目,力爭新簽約項目5個以上,到位資金60億元以上。全面落實抓項目促發展“三亮”要求,嚴格執行區級領導包抓項目責任制,實行重點項目清單管理,保障項目順利實施。

三是突出創新驅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建成岐黃中醫藥產業園、東方鑫永新型建材生產線、孟姑食品年產1萬噸發酵食品生產線、眾安生物食用菌工廠化生產等項目,加快甘肅移動第二大數據中心等建設,啟動中小企業孵化產業園、恒順糧食深加工及中央廚房、新旗食品生產線、永宏塑料可降解環保塑制品等項目建設,有序推進伯陽、三陽工業集中區和麥積黃龍抽水蓄能等項目,全力保障東旭集團天水新材料產業園二期等重點項目建設。積極支持星火、風動、鍛壓等傳統骨干企業發展壯大,實施好星火機床研發設計檢測創新能力提升、鍛壓5G+工業互聯網技術智能裝備研發、風動新一代節能環保鑿巖機生產線等技改項目。建成馬跑泉公園、下曲等社區便民市場,啟動天水郵件處理中心二期等建設,年內建成電子商務明星村50個。完成崇福寺景區、龍園、甘泉鎮甘江村片區旅游提升改造及東岔鎮桃花坪等9鎮11村鄉村旅游基礎設施提升等項目,加快推進翠山景區游客服務中心、黃河雕漆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東山林隱田園綜合體等項目建設,實施好卦臺山遺址保護和基礎設施等項目,力爭年內接待游客1800萬人次以上,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0億元以上。

四是突出城鄉融合,推動文明城市創建。常態化開展包街包巷包小區志愿服務活動,健全完善創城工作督查、考評、獎懲機制,持續推進“一難兩亂”專項整治,落實好門前“五包”、網格化管理、“紅黑榜”曝光以及垃圾填埋場、焚燒站、中轉站運行管理等制度。積極推動移風易俗,規范完善市民公約和村規民約,廣泛開展“十佳城管、交警、志愿者”等評選活動,評選區級文明鎮3個、文明村(小區)50個和文明家庭(戶)、美麗庭院2400戶。實施好穎川東路、育才路拓建等9條市政道路工程,啟動中立交提升改造和花牛等3個片區23條排洪渠治理等項目。加快推進天水南站萬達廣場、觀湖壹號院等10個片區開發項目和渭濱佳苑等16個城市更新項目建設。完成17個片區73個老舊小區提升改造續建任務,啟動機電家園、金江花苑等9個片區30個老舊小區提升改造工程。實施好渭河城區段防洪及生態環境治理二期工程,加快甘泉康養山居、峽門風情小鎮、甘泉古鎮街景提升改造等項目建設,完成街亭出口至和諧園旅游公路沿線配套設施及東岔、三岔、利橋等鎮“10·3”暴洪災害災后重建綜合治理工程。

五是突出綠色發展,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全面加強生態保護修復,持續推進燃煤鍋爐、劣質散煤、道路揚塵、餐飲油煙、渣土車、“四燒”等問題整治,建成農村污水處理站3個,鋪設污水管網50公里,整治渭河流域排污口10個,實施好東部水源地G310過境段應急防護工程。啟動黃河流域麥積城區段渭河藉河匯流區生態環境治理工程,完成渭河干流元龍至石谷川段防洪治理等項目??茖W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實施秦嶺生態保護修復工程1.7萬畝,完成鄉村道路綠化225公里。扎實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五年提升行動,打造整村推進改廁示范村25個。嚴格落實“河湖長制”,扎實開展河湖“清四亂”等專項行動,加快“智慧河長”建設,強化水域岸線空間管控與保護,積極開展環境隱患排查整治,嚴肅查處破壞河湖環境違法行為,確保區域生態環境安全。

六是突出改革創新,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一次辦、自助辦”。加快數字政府建設,完成區指揮中心及配套設施建設,打通數據壁壘,實現“一網通辦”“一網統管”“一網協同”。全面推行重大項目團隊化幫辦代辦服務,落實“一企一策”“項目管家”“不來即享”等機制,當好“有事辦到、無事不擾”店小二,努力打造親商重商、利企便民一流發展環境。全面落實支持民營企業、中小微企業發展各項政策,強化土地、金融、人才、財稅等要素保障和政策扶持,拓寬民營經濟準入領域,年內培育規上企業3戶以上、中小企業1100戶以上。積極搭建政銀企對接平臺,落實好普惠性金融政策,著力破解企業發展瓶頸。全面完成城建開發公司等29家企業改革,促進國有企業做大做強、提質增效。

七是著眼共建共享,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健全常態化疫情防控體系,落實常態化疫情防控各項措施,強化“三站一場”等重點場所和中高風險區“來麥返麥”“紅黃碼”等重點人群管控,加快新冠疫苗接種進度,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強化核酸檢測、集中隔離、醫療救治“三個能力”建設,完成市四院綜合樓建設和馬跑泉衛生院遷建工程,啟動市二院門急診綜合大樓等項目,規范提升市二院、市四院及鄉鎮衛生院發熱門診,提升公共衛生應急處置能力。組織實施科技項目100項以上。加大勞務輸轉力度,突出抓好退役軍人、零就業家庭等重點群體就業。完成新陽中學、鳳凰初中教師周轉宿舍和麥積后川小學綜合樓、建新路幼兒園改擴建等工程,實施好甘泉中學操場、渭南楊王小學校舍等28個義務教育薄改項目。加快推進天水人文紀念園、橋南公共服務中心、老年大學等項目建設,實施好全國綜合養老示范基地(二期)等項目。啟動國家檢察官學院甘肅分院、區智慧政務服務中心、綜合檔案館等項目建設,實施好翠山體育公園及鎮村、社區體育健身中心等工程,精心籌辦伏羲文化旅游節等活動和自行車賽、龍舟賽等重大體育賽事。

八是堅持以人為本,提升群眾幸福指數。實施好天成學校教學樓項目,完成龍園小學綜合樓一期主體、龍園幼兒園主體及地下配套停車場工程,新建農村教師周轉宿舍40套,實施農村中小學食堂項目8個,新改建農村學校公廁7座。啟動區疾控中心遷建、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改擴建項目。硬化自然村道路26公里、村組巷道及產業路240公里,建成農村公路生命安全防護工程70公里;修復水毀道路69條42.8公里、堤防10處29.1公里,改造農村危橋2座。實施好30個老舊小區3096套房屋提升改造工程。建成保障性租賃住房116套,發放公租房租賃補貼1000戶、保障性租賃住房補貼300人。修補城區主次干道5萬平方米,提升改造人行道5萬平方米;新改建人行天橋3座,更換隔離護欄10公里,新增城區停車位3000個;建成景觀節點及小游園9個,新增城市綠地22萬平方米;新改建城區公廁5座,改造農村戶用衛生廁所1.2萬座。完成北山路、前進路、風動西路、東環路等8條5.5公里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完成區殘疾人康復及托養中心建設,對100名低視力兒童進行康復訓練,為2050名城鎮及農村適齡婦女開展“兩癌”免費檢查。高接換優改造提升蘋果、葡萄、櫻桃等老果園1萬畝,安裝防雹網等防災設施2000畝。支持120名以上普通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就業,新增城鎮就業9713人以上,輸轉城鄉勞動力11萬人以上。完成北外環路環境整治,新增公共停車位150個、城市綠地1600平方米。

打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