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信息公開

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天水市麥積區2022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發布日期: 2022-06-20 09:00
信息來源: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瀏覽次數:

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關于印發《天水市麥積區2022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的通知

麥政辦發〔2022〕35號


各鎮、街道辦事處,區直各有關部門、單位:

《天水市麥積區2022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已經區政府同意,現印發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天水市麥積區人民政府辦公室   

2022年4月26日     

   

天水市麥積區2022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及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甘肅重要講話和指示精神,扎實做好2022年全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保護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根據《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甘肅省地質環境保護條例》、《天水市2022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結合實際,制定本方案。

一、地質災害現狀

(一)全區地質災害概況及分布特征。截至2021年底,全區共排查出地質災害隱患點436處,其中滑坡189處、崩塌66處、泥石流91處、不穩定斜坡89處、地面塌陷1處。

滑坡災害主要集中在黃土丘陵地區,全區各鎮及道北街道辦事處均有新老滑坡現象,其中馬跑泉鎮、花牛鎮、社棠鎮、甘泉鎮、石佛鎮、渭南鎮和麥積鎮較為突出。這些區域黃土層與下伏基巖的接觸面結構軟弱,山體陡峭,土質疏松,隨著主汛期雨量增多,極易形成滑坡災害。

泥石流災害分布較為廣泛,其中馬跑泉鎮、花牛鎮、甘泉鎮、石佛鎮、渭南鎮、伯陽鎮、元龍鎮、三岔鎮和東岔鎮較為突出。這些區域黃土巖層松軟破碎,滑坡體和溝谷較為發育,一旦遇到大暴雨沖襲,極易誘發泥石流災害。

崩塌和不穩定斜坡災害的發育與地形條件關系十分密切,由于山坡坡度陡,臨空面較大,巖土體結構松散、垂直節理和裂隙發育,容易發生崩塌和不穩定斜坡災害。全區各鎮均有分布,其中馬跑泉鎮、社棠鎮、石佛鎮、渭南鎮、中灘鎮、伯陽鎮和元龍鎮較為突出。

受黃土廣布的地質條件控制,全區境內目前發現的地面塌陷為發育在黃土分布區的土洞型地面塌陷,只有五龍鎮一處。

(二)麥積區城區北山地質災害概況。天水市城區處于南北兩山夾一河的東西狹長地帶,城區北山一帶上覆第四紀風積黃土,下伏新近系泥巖地層,受4條斷裂切割控制,形成北山滑坡群災害,目前仍處于蠕滑變形狀態。根據調查,麥積區城區北山鄧莊村至柏林村段,發育滑坡11處,泥石流5處,不穩定斜坡20處。其中,天水鍛壓機床廠至柏林村段,渭河北岸黃土丘陵斜坡地帶發育滑坡群,滑坡群坡體上自西向東分布有清—麥公路(三級)、北山公園、張家村、呂家村、寨子村、何家村及各村的進出道路和部分農田。近年來,因持續強降雨,滑坡群變形進一步加劇,引發多處塌方,坡體裂縫較以前明顯變寬、變長,穩定性下降,直接威脅天水鍛壓機床廠、天水流浪兒救助站、張家村、呂家村、何家村等約2290人,潛在經濟損失2.8億元。

二、2022年地質災害趨勢預測

我區地質環境十分脆弱,又地處我國主要地震帶,地震相對活躍,地震引起的地表變形擴展效應明顯。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極端天氣事件頻率、強度和區域分布復雜多變,局地突發性強降水等極端天氣頻現,受強降水和地震等自然因素引發地質災害的概率相對較大。尤其是受2020年隴東南暴洪災害侵襲,使原本脆弱的地質環境更加惡劣,誘發大量隱患成災,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綜合分析2022年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充分考慮全區地質條件、地質災害分布特點、工程建設活動強度、汛期氣象趨勢分析、地表變形擴展效應等因素,預測今年我市地質災害防范總體形勢可能更加嚴峻,任務更加艱巨,主要引發因素仍將以強降水為主,其次為人類工程活動影響和地質環境因素等,災害類型仍以滑坡、崩塌為主,其次為泥石流等。

(一)地質災害引發因素分析

1. 降水趨勢預測。近年來,我區旱澇交錯天氣頻率增高,導致地質災害頻發。2021年我區強對流天氣頻發、連陰雨災重、暴雪出現早,年降水量為545.6毫米,與歷年相比偏多約1成。先后經歷了冰雹、暴雨、持續降雨等災害性天氣氣候事件,其中強降雨滯后,暴雪出現早使凍融期地質災害防范形勢進一步嚴峻,防范工作進一步艱巨。

根據天水市麥積區氣象局綜合分析預測,今年麥積區降水量比歷年同期偏多約1成,預計1~9月降水量為478毫米,3月略偏少、4月偏多2成、5月略偏多、6月偏少2成、7月偏多3成,8月、9月偏多1成。春季第一場透雨出現時間較常年同期略偏早,預計出現在4月中旬,無明顯區域性春末夏初干旱,冰雹發生次數接近常年,為10~12次,主汛期6~8月降水偏多,暴雨場次為6~8場,以對流性天氣為主,致災性強的短時強降水出現的可能性大,引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發性地質災害的氣象風險大。

2.地質環境因素。我區位于隴西黃土高原和秦嶺山地、六盤山山地過渡地帶,絕大部分屬黃土丘陵區,具有四季分明,冬春干旱少雨,夏秋濕熱多雨的氣候特點。區域內黃土分布面廣,覆蓋較厚,垂直節理、裂隙發育,地質環境十分脆弱。黃土與下伏基巖或新近系泥巖接觸面結構軟弱,丘陵山地坡角一般大于20°,極易發生地質災害,加之“5.12”汶川地震、“7.22”岷縣漳縣6.6級地震、九寨溝7.0級地震,及近年來暴洪災害、持續連陰雨等氣候事件致使災害疊加效應明顯,地質災害隱患成災的可能性加劇,且一些潛在隱患點很難識別。此外,黃土丘陵區在雪融、春灌期極易引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3.人類工程活動趨勢預測。2022年全區工程活動強度仍較大,對地質環境擾動強烈。尤其是公路沿線邊(斜)坡,各類工程建設現場,礦山(包括廢棄礦點、尾礦庫)易發生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鐵路、公路隧道施工棄碴棄土易形成泥石流物源。山地丘陵區平山造地、農村臨山建房形成的高陡邊坡或對斜邊坡不合理地開挖、加載等,極易引發崩塌、滑坡等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發育趨勢預測。預計2022年地質災害發育頻度及危害程度較歷年有所上升。預測高發期5—10月為主汛期,引發原因以自然因素為主。1月、2月、3月、4月、11月、12月為低發期,引發原因以人類工程活動為主。

三、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及防治區

(一)重點防范期。根據我區地質環境條件,氣候和雨情趨勢預測,地質災害趨勢分析和主要引發因素等,確定重點防范期為5—10月。

5—10月主汛期是地質災害高發期和主要防范期,尤其今年氣象預測主汛期短時強降水等極端天氣致災性強,要重點防范因強降水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對地質災害隱患點、高易發區以及各類建設活動或對地質環境擾動強烈的人類工程活動密集區,特別是切坡、采礦等易引發崩塌、滑坡等災害的區域,應當全年防范。

(二)重點防治區。根據全區地質災害發育程度,將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城鎮區、人口密集區和重點工程建設區列為重點防治區和防治重點。

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為城區,馬跑泉鎮、花牛鎮、三岔鎮、渭南鎮和麥積鎮等區內生態環境脆弱,是地質災害高易發區,以滑坡為主,泥石流次之。

以上重點防范區以外的其它區域和對地質環境擾動強烈的人類工程活動區,各鎮(街道辦事處)也應按照轄區內地質災害發育程度相應納入年度地質災害重點防治區。

四、2022年度地質災害防治主要任務

各鎮(街道辦事處)、相關部門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始終以人民為中心,樹牢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防災理念,牢記初心使命、勇于擔當作為,全力做好地質災害監防工作,進一步落實責任、完善體系、整合資源、統籌力量、創新舉措,不斷提高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現代化水平。

(一)全面落實監防措施。各鎮(街道辦事處)要把隱患排查和核查作為全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始終貫徹落實“汛前全面排查、汛中監測巡查、汛后及時復查”的“三查”制度,及時組織開展隱患排查、風險調查和農村切坡建房摸排工作,準確掌握各隱患點,尤其是農村切坡建房形成高陡邊坡的變化情況、發展趨勢,落實好防控措施,確保險(災)情能夠及時發現、提早處置。要嚴格按照隱患點認定與核銷管理辦法,采取實地核查、走訪調查、專家現場論證等方式,把牢新增與核銷隱患點申報關口,及時更新完善地質災害隱患臺賬和數據庫信息,實現動態管理;要從嚴貫徹落實24小時領導帶班值班制度,及時發布預警信息,對地質災害危險地段(點)要設置醒目的危險警示標牌,重大災害隱患點,要確定專人全天值守監控,發現險情要立即發出可靠明顯的預警信號,迅速轉移安置群眾,準確核實上報信息,確保信息暢通;對已搬遷和采取工程治理措施消除風險的隱患點,經申報審批予以撤銷的,要及時銷號。已發現的和專家論證后核增申報的隱患點要全部納入群測群防網絡體系,及時發放“兩卡”,栽設警示標示,制定應急預案,確定監測、值班、預警人員和應急避險場所,全面落實監防責任。區應急管理、自然資源、水務、交通、教育、文旅等部門,要加強對各鎮(街道辦事處)排查、巡查、值班值守、預警發布等工作的督促指導,對各鎮(街道辦事處)難以確定的隱患點,要及時組織市級專家進行現場調查、確認。

(二)健全群測群防網絡。各鎮(街道辦事處)要繼續深化和鞏固“十有縣”建設成果,不斷完善市、區、鎮、村、村民小組及監測點六級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責任制體系和區、鎮、村三級群測群防組織指揮機構,并按照一個行政村至少配備一名群測群防員的要求,補齊配全人員力量,加強隊伍管理,及時更新完善信息,加大培訓演練力度,落實汛期補助,提高群測群防員工作積極性,筑牢地質災害防治第一道防線。要全面推行基層地質災害防治“五到位”,并緊抓汛前有利時機,結合凍融期排查工作,組織村組繼續大力推進地質災害“六個人人工程”布局實施和群測群防手機APP安裝應用,爭取各級群測群防員管理版運用到位、操作熟練,隱患區群眾公眾版安裝全覆蓋、使用成常態,在全區構建六級群測群防組織專業防范,隱患區群眾協管協防的良好機制,凝聚全民群防共治的合力,提升地質災害防范水平。

(三)加強專業監測網絡建設。各鎮(街道辦事處)要充分發揮地質災害監控指揮體系、數據填報系統、氣象預警系統、專業監測網絡、手機APP等支撐作用,運用好新技術、新手段,提升形勢研判、監測預警和數據分析的能力、水平,科學做好地質災害監防工作。要依靠區級地質災害指揮平臺,形成區、鎮同步一體的地質災害綜合防范體系,不斷提高信息化能力,所需經費要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同時,相關鎮要全力配合做好2022年度37處專群結合監測預警點項目建設工作,配合做好隱患點專業監測設備安裝,協調解決好項目推進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配合做好項目整體推進和專業監測設備運行維護工作,尤其是對2020年度和2021年度已建設完成的專群結合監測預警專業監測設備要加大后期維護力度,確保專業監測設備正常運行,打牢度汛基礎,提升監測預警水平。

(四)扎實推進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2022年省廳下達地質災害治理項目2個,共計1680萬元(其中中央資金1200萬元,省級資金480萬元)。渭南鎮和五龍鎮要高度重視地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協調解決阻礙項目實施中的困難和問題,保障項目順利實施,按期保質保量完成任務。區自然資源分局對已通過竣工驗收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要認真梳理,做好竣工項目資料的整理備案,按照屬地管理的原則移交屬地鎮(街道辦事處),靠實工程管理責任,加強工程日常維護,保障治理工程發揮效益。

(五)強化應急體系建設。各鎮(街道辦事處)要結合本地地質災害防治形勢,不斷健全完善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在往年地質災害隱患點宣傳、演練、培訓工作基礎上,進一步加大演練力度,集中利用汛前和汛期時段,組織開展小規模宣傳、演練、培訓工作,實現地質災害隱患點宣傳、演練、培訓全覆蓋,切實提高基層臨災避險能力和處置能力。要積極引導、鼓勵基層社區、村組成立地質災害聯防互助組織,依托鄉村文化廣場項目,大力推進隱患點應急避險場所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優化功能分區。區應急管理、自然資源、糧食和物資儲備等部門,要及時采購應急裝備,儲備應急物資,建立應急搶險隊伍,開展地質災害防治知識培訓,并充分利用會議、廣播、電視、報刊、短信、新型媒介等多種方式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知識,不斷提高廣大群眾應急避險和自救互救能力,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六)貫徹落實防災減災救災新理念。各鎮(街道辦事處)要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防災減災救災“兩個堅持”“三個轉變”即“堅持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堅持常態減災和非常態救災相統一;從注重災后救助向注重災前預防轉變,從應對單一災種向綜合減災轉變,從減少災害損失向減輕災害風險轉變”的重要論述統領防災減災工作,不斷強化擔當、主動作為,勇于開拓、求實創新。要牢固樹立憂患意識,關口前置、重心下移,突出“防”的作用,變被動防御為主動防范;要牢固樹立災害風險管理理念,完善機制、綜合施策,提升“抗”的能力,做到監防周密、減輕風險;要牢固樹立防大汛搶大險救大災的理念,凝聚各方力量、統一調度指揮,提高“救”的效率,實現單一到整體、分散到集中;要牢固樹立貫徹“五位一體”發展新理念,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協調保障,加強“治”的力度,充分發揮地質災害治理生態效益,做到消除隱患,保障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政治站位。堅決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效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任務艱巨,意義重大。各鎮(街道辦事處)、各有關部門要著眼嚴峻的防范形勢,立足防災工作大勢,切實提高政治站位,統一思想行動,以對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將入汛基礎準備工作做的更加扎實一些,各項工作任務安排部署的更加周密一些,防災減災措施落實的更加嚴格一些,全力以赴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二)加強組織領導。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和職能部門分類監管相結合的原則,各級人民政府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體系,切實履行好地質災害防治職責。主要領導要對本地區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負總責,全面了解掌握轄區內地質災害基本情況,不斷加強督促和檢查力度,層層傳導壓力,層層落實責任,為防治工作提供強而有力的組織保障。

(三)加強協調配合。區應急管理、發改、自然資源、住建、交通、水利、氣象等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緊密協作、密切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機制,重要信息、突發事件要及時通報、快速反應,實現防災信息在部門工作間的充分銜接;要在國土空間規劃以及各類工程項目建設中,嚴格落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自然資源部門要切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組織協調和指導監督,不斷加強與各部門協作配合,統籌各方資源,同步開展地質災害防治和水土保持、中小河流整治、生態環境修復工作,共同構建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

(四)加強項目建設管理。各鎮(街道辦事處)要嚴格執行《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和地質災害防治相關政策、標準,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制度體系。按照《甘肅省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項目管理辦法》規定,地質災害調查評價、危險性評估、礦山環境恢復治理評估、普適性專業監測設備安裝運行和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等技術要求和規范規程,緊密結合地質災害防治“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持續推進地質災害綜合防治體系建設,實施好災后重建項目,落實好建設項目實施和管理要求,提高前期工作效率,加大協調保障力度,加快項目實施進度,確保按期保質保量完成年度目標任務。

(五)加大防治資金投入。對嚴重威脅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重大、特別重大地質災害,要積極爭取中央、省級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對較重、一般的地質災害,要多種渠道爭取防治資金,區財政要將地質災害防治資金列入財政預算,予以保障。要按照“誰治理、誰受益”的原則,探索運用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金和社會力量參與地質災害防治,逐步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入的良好機制,讓全社會重視、關心和支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升地質災害防治水平,保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六)加強機構隊伍建設。自然資源部門要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機構和人員隊伍建設,整合專業技術力量,配齊配強地質災害防治專業技術人員;要依托駐區地質災害防治專業隊伍,從嚴落實好駐區地勘單位對口支撐保障各鎮(街道辦事處)應急排查工作機制;要進一步健全地質災害防治專家庫,汛期實行專家駐區技術支撐指導防范機制,做到關口前置、重心下移;要不斷加強管理人員和專業人員培訓,確保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有機構、有編制、有人員、有裝備、有物資、有經費,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七)強化宣傳引導工作。要不斷加大防災減災知識宣傳力度,采取多種形式、多種渠道、多種途徑,廣泛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法規、政策,防災減災知識,避險自救常識等,并充分利用“4.22”地球日、“5.12”防災減災日、“6.25”全國土地日等有利契機,在人流密集區域和受地質災害威脅的地段,深入開展集中宣傳,防災減災倡導,防治知識入廠礦、入校園、入村組等活動,積極引導群眾廣泛參與并支持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為防治工作開展打牢堅實基礎。

(八)積極推進科技創新。各級有關部門要加大對地質災害防治領域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關鍵技術的研究。要鼓勵研制地質災害預警和應急指揮、救援關鍵技術裝備,積極采用先進技術手段,提升地質災害調查評價、監測預警的精度和效率。應急管理部門要逐步建成地質災害應急響應技術機構、技術體系和信息系統,切實提高應急救援能力和防治工作水平。

(九)建立責任追究機制。要按照分級分部門管理的原則,將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任務落實到相關部門、具體單位,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對已查出的地質災害危險點原則上誰受威脅、誰負責監測。威脅公路、通信、水利水電等設施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其主管部門負責組織監測;威脅企業礦區、廠區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該企業負責組織監測;威脅學校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教育主管部門會同學校所在鎮(街道辦事處)、村或居委會協助學校組織監測;威脅機關單位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本單位或幾個單位協商組織監測;威脅居民及農田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由村級組織監測;對可能造成巨大損失的,各鎮政府(街道辦事處)要組織有關部門和人員進行專門監測,對每個地質災害隱患點,實行24小時專人監測并加強對變形破壞過程前兆特征的巡查,及時掌握地質災害變形發展趨勢,做出準確預報,并果斷采取有效的避讓預防措施。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礦產資源開采和各類工程建設活動中違反《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行為的查處力度,對任何可能引發地質災害的人為活動,堅決予以制止;對不履行地質災害防治責任的行為,責令其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給予經濟處罰;對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中玩忽職守,致使防災措施落實不到位,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的,要依法依紀追究有關領導和責任人的責任,構成犯罪的,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十)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各鎮(街道辦事處)、各部門在不斷加強地質災害防范工作中,要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省市委關于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各項決策部署,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地質災害監防工作,尤其要做好人員緊急疏散、撤離安置等突發狀況下的防疫工作,確保疫情防控與地質災害防范工作兩手抓、兩不誤。

文件關聯:《天水市麥積區2022年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政策解讀

打印 關閉